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Performance Drag 績效阻力

Performance Drag 績效阻力

昨天美股終於修正了,連帶台股今天也氣氛了一下跟著下去,現金量該佔多少比例再次成為話題。除了擁有 100% 現金水位的林鄭月娥之外,大多數人在大盤整體的修正之下或多或少都會蒸發一點帳面資產,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初來乍到的人常思考「有沒有辦法在下跌前換現金閃過跌幅」;而對於稍微有經驗的人則明白「有時剛好閃過跌幅、但有時也會因此錯過漲幅」。想要完全閃過跌幅、完全吃下漲幅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一個人的投資經歷中可能會有幾次幸運地在下跌段剛好減碼,看似閃過跌幅避免重創,但故事結束了嗎?若後來遇到反彈,或甚至創新高,也會因為投入市場的部位減小了,而沒吃到該有的報酬。進進出出未必會贏過聞風不動留在場上,這就是 performance drag 績效阻力的一種,cash drag 現金阻力。

評估整體績效要拿整個帳號的總配置去算,除了股票、ETF、債券之外,現金也要算進去。比較績效有沒有贏過大盤時,許多人會忘記現金也要算進去分母。舉例來說持股水位六成總資金並看似打贏大盤,但把閒置的四成現金算進去可能就輸了。會需要算全體是因為投資大盤的人往往會把可以動用的資金全配置進去,而不做擇時進出,100% 資金進去滾和 50% 資金進去滾,不只短期績效有差,拉長看往往會有更驚人的差別。

考量做同樣配置、買一樣東西的狀況下,除了現金之外,還有其他績效阻力,舉幾個例子。a) 交易成本:使用高手續費券商會輸給零手續費的。b) 稅金:要繳資本利得稅的會輸給不需要繳的。c) 其他成本:高內扣費用產品讓你輸在起跑點還持續損血。

有許多事情用不同的時間尺度或面向來看,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Gooaye AI 推薦閱讀機器學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