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家有想過每年報酬率多少才是甜蜜點嗎? (畢竟報酬率越高必須承受的風險就越大)
EX : 每年賺40%,每二年必須承受一次下跌50%
每年賺30%,每二年必須承受一次下跌40%
每年賺20%,每二年必須承受一次下跌25%
每年賺15%,每二年必須承受一次下跌10% ….
又或是用「過往」數據來看全球市場誰又是佼佼者呢?哪一檔 ETF 又是最好的呢?最近大家吵很兇的乾媽 vs 巴菲特,讓我們用數據來看又是誰比較厲害呢?
這事情讓筆者非常好奇,有沒有什麼比較科學的方法又或是是否可以整理出數據呢?讓大家可以追求報酬率的同時去控制風險,達到最佳的報酬率~
人生財富規劃
假設小明是一位工程師,初期第一次投資先投入了 $100 萬元,之後每個月可以存 $30,000 元,近 10 年開始無腦投資大盤 VOO(近 10 年的年化報酬率是 13.52%),那麼小明就這樣無腦投資,從一出社會開始到現在剛好經過了 15 年,小明的財產將會有﹔$2,188萬
結果這時候小明在 2020 年結束以後,發現身邊多了許多的少年股神。因此想說自己已經投資這麼久了,總不會輸給這些人吧,因此最近開始投資一些高成長、雞蛋水餃股、SPAC。結果小明非常的衰,馬上就遇到了這一次的下殺,那麼這一次小明受到的傷害大概會 -30 ~-40% 左右的傷害。那麼小明的財產將馬上縮水成﹔$1312 萬,回到他投資生涯第 11 年的身價。等於是他後面白做工了 5 年光陰。並且小明需要再用 5 年光陰來彌補回來這一次的虧損。
看完以上的故事,大家應該對風險有更進一步的概念,以及認知到風險的重要性了吧?接下來我們就一起把風險這個東西數值化,來看看承受多少的風險範圍才是一個好的甜蜜點。
風險愈大報酬就愈高?
不要再騙人了,那些說知道市場會怎麼走的,或是假裝自己知道,其實根本就是不知道的不自覺者罷了,投資對他們來說只是場遊戲,甚至只是把股票市場當做賭場而已,而他們只是遲早會輸掉的賭客。
2020 年美股市場很多人成為少年股神地方,但是由於大部分少年股神的績效,看起來那麼好看,也是用風險換來的。而這樣過度追求短期績效的方法真的能夠打敗那些長期穩定的方法嗎?筆者想是沒辦法的,用一個淺顯易懂的原因是:「只要資產在那一年負報酬太多,下一年就要比今年漲更多才有可能彌補的回來。」
而高風險帶來的負報酬需要多少正報酬打才能打平呢?下表可以讓大家仔細看。
年化報酬率X%,每Y年,必須承受一次資產縮水Z%
筆者也不知道有沒有人做過類似的研究,就像是廠商在出一個產品時所考量的,功能強大和售價之間的關係。功能越強大那麼的售價就會越昂貴;相對應的售價越便宜推出的商品就會功能越簡單,而在這之間廠商們會取得一個好的「甜蜜點」。讓功能不錯的同時,售價也不致於太昂貴,讓顧客對產品可以有最大的滿意度。
而今天股票市場,當然是千變萬化的,每一個人的風報比都不相同,每一天也都不同。筆者試者假設這些案例給讀者參考一下,享受越高的報酬率的同時,就必須面對市場下跌縮水就越大。
如果用筆者的假設值那麼以上的數值將會在案例五、六,找到一個甜蜜點。追求越高報酬率的同時間,如果風險太大,反而會造成自己的報酬率更差。
乾媽 vs 巴菲特(額外加碼其他ETF)
由於 ARK ETF 從 2015 才創立的,因此數據實際上不多。但是如果是從 2015 年 ARK 創立以後做比較,確實無論是風險還是報酬率 ARK 在這幾年的績效真的非常的完美。最大的跌幅頂多也只有 -22.77%,頂多只需要 25% 左右的漲幅就可以補回來了,更何況前一年 ARKK 的報酬率是 151.04%。2015 以後 TQQQ 最大跌幅是 49.12%,但是 TQQQ 的績效總體來說比 ARK 還好,那我們就應該投資 TQQQ 無腦追求最大報酬率嗎?
那麼我們一起把時間的維度拉長一點來看吧,如果我們最簡單就是 VOO vs QQQ 呢?你是從 2000 年開始投資的一個投資者呢?那麼當時的在追求高報酬的你,肯定會選擇 QQQ 這種「高成長」、科技創新的股票,結果就是你會直接被套牢 16 年,直到 2016 年你才會解套,而到了最近你才會開始真正賺錢,因此大家真的不要硬去追求太浮誇的高額報酬,誰知道你會不會是下一個直接被套牢 16 年的人呢?
那如果是投資 VOO 呢?那麼如果你是 2000 年的那群投資者,你會直接被套牢 13 年;最後如果你是巴菲特的信徒,那麼你將會完美的閃過 2000 年的那一場科技泡沫,但是在 2008 年進入市場的投資人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2008 年的金融海嘯將會把你套牢在 BRK.A ,4 年的時間。
沒錯,大家看出來了進入市場的時機點真的真的很重要,甚至可以說是影響了你這一輩子,但是,我們無法控制的自己出生的年代,唯一能控制就是自己手上的風險。
Tim096 – 心得
這篇文章,每一張圖表筆者都做超久的啦QQ,如果有人有需要上面這些 Google Sheet 的副本,那就在私訊筆者來拿吧 ~
看完這一篇的大家應該有發現一件事情,筆者使用的全部資料和數據都是「過往」、「假設條件不變」,這也造成了一個非常大的問題。過去不代表未來,「假設條件不變」就是只有在書本才會出現的東西。因此不是說要讓大家當成聖經來看待,只是我們可以從更科學以及過往的數據,來看看自己未來要不要繼續追求如此高的風險,又或是其實自己能夠承擔更高的風險呢?
找到一個最屬於自己的投資報酬率,自己睡得好,並且能夠讓自己永遠不要被畢業,筆者想這才是最正確的方法。
打完這一篇筆者有一個很大很大的體悟,就是大家也真的不要去怪自己的父母對於股票的恐懼感,你可以自己想想看自己在年輕時光當中股票市場的 10~20 年之間,股票市場一直以來就是被套牢到爆,難道你不會有恐懼感嗎?難道你不會覺得存金融股才是好方法嗎?難道你不會覺得股票只有中華電信能投嗎?
主委加碼 – Sortino Ratio & Sharpe Ratio
索丁諾比率(英文: Sortino Ratio),這是基金投資或資產配置時,用來衡量整個投資組合績效與穩定性的重要指標。
簡單來說,就是「承擔單位風險能得到多少報酬」?
傳統上,風險會用報酬的標準差來衡量波動性,標準差越大代表波動越大,也就等於風險越大,將一段時間的報酬除以標準差,就能得到單位風險的報酬,這就是 Sharpe Ratio 的由來。
不過也有人提出質疑,因為對大多數人來說,我們並不在意「正報酬的風險」,只在意「負報酬的風險」。意思是賺錢的時候,如果短時間大賺,在用標準差衡量時我們會把他判定成高風險,但現實中我們並不這樣覺得。
於是,Sortino Ratio 就是用來解決這個問題。
它同樣是衡量「承擔單位風險能得到多少報酬」,但差別在於在計算風險時,只看的是「負報酬的標準差」,也就是只考慮虧損的波動大小的意思,會用績效偏離平均跌幅的程度,來衡量波動率的大小,因此我們也可以把它想像成是只看虧損的 Sharpe Ratio。
它也是許多投資人、分析師、投資組合經理用來評估投資組合風險的表現,當處於高風險狀況下,衡量投資收益的一種方法。
接下來就讓我們用數據說話究竟 ARKK 的 Sortino Ratio、Sharpe Ratio 如何呢? 由於 ARKK 幾乎都投資科技股,因此如果要大盤相比較,至少是拿 QQQ 來比較,從下圖我們可以發現乾媽真的有夠猛,即使在這一次下跌以後乾媽的 Sortino Ratio 還是非常的漂亮 (寫文章當下為 2/28),幾乎和 QQQ 是差不多的,但是筆者相信這一波下跌考驗或許不是最大的,未來肯定有更嚴峻的考驗等者乾媽。